2017-12-16 点击次数:804
留守儿童心理-郑主任接受西安晚报采访
城市流动儿童最想要的礼物是父母的陪伴
流动儿童的家庭更需要父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文化水平底、时间少,就更应该学会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流沟通,而不是以此为理由缺失孩子的心理沟通与教育。。。心沁源中心接受先晚报采访,给出家庭教育建议。。。。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6-06/01/content_428693.htm
他们,是一群不知终点的“小候鸟”,跟随父母谋生的步伐四处迁徙,他们从农村来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环境。
他们,是城市中的流动儿童,偏居城市一隅,虽然生活在父母身边,但是真正相处却很少。六一儿童节到了,父母都在问自己的孩子:“想要什么节日礼物。”晚报记者调查发现,对于流动儿童来说,最想要的节日礼物就是父母的陪伴。
现状 父母工作地方 是孩子的游乐场
在东厅门一个狭窄的巷道里,每天傍晚都会支起一个露天烧烤摊,只要路过这里,就能看到两个小小的身影穿梭于桌椅之间招呼生意,为食客提供开瓶、结账服务。这两个孩子是摊主李勇的一双儿女,男孩12岁,女孩7岁,在烧烤摊帮父母打下手,两个孩子已经坚持了三四年。
李勇是商洛人,20年前来到西安打工。结婚后,他和妻子白天在别人的餐馆打工,晚上忙活自己的小生意。因为夫妻俩都很忙,孩子没人照看,所以两个孩子很小就学会独立。
“下午放学后我们用一个小时写作业,之后就跟着爸妈出摊,我俩都是从会算算术起就帮着爸妈收钱,平时还帮着客人开个汽水啤酒,我们就当这是玩了。”儿子李银说,在他的记忆中,父母从没有带着他和妹妹出门玩过,周末时,他偶尔会领着妹妹去北郊的外婆家,舅妈带着他们兄妹俩去逛公园,买些生活和学习用品。
对于儿童节,李银说,他们兄妹俩只是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回家后没有特别庆祝过。说到节日最想要的礼物,兄妹俩沉默了好久,最后妹妹李欣鑫小声说了一句,“要是爸爸妈妈能带我们去逛逛公园就好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李家兄妹一样的流动儿童其实很多,他们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很难享受到来自家庭的节日祝福。
调查 成长的烦恼 父母不知咋处理
近日,记者对开通巷社区异乡人流动人口之家的50户流动人口家庭进行了走访,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孩子非独生子女比例为将近70%,省内流动的比例为60%,省外流动的比例为30%。这些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半数左右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职业大多为制造业工人、服务业及个体商户等。流动人口家庭的父母为生计起早摸黑地干活,没时间管孩子是普遍状况。
对于大多数流动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就像奢侈品。当被问及“父母带自己出去玩和父母聊天的频率”时,分别有65%和72%的孩子选择的答案为“有时会”;而选择“父母经常会和自己聊天”的儿童不到30%,选择“父母经常会带自己出去玩”的儿童也不过是10%。
“孩子在西安生活八年了,我都没有好好带着她们去公园玩,想想觉得挺惭愧的,觉得有些对不起孩子。”双胞胎姐妹的妈妈石淑琴说,平时要忙着做生意赚钱,想尽办法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希望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能享受生活,很少有时间跟孩子进行亲密交流,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都忽略了,有时候看到孩子哭鼻子,作为母亲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专家 把流动儿童家庭纳入城市公共服务
据了解,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流动未成年人有3600多万,为社会管理都带来很大挑战。
开通巷社区主任王玉梅说,社区通过入户走访和调查发现,在流动家庭中生活的孩子,他们失去了老家的家庭和社会体系的支持,长期在乡村和城市、一个城市和另一个城市之间来往,父母忙于生计、疏于关心,再加上流动儿童面临求学、社会保障、难以融入城市等多重实际困难,孩子们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家长和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昨日,开通巷社区成立了“流动儿童之家”。为了给社区里的“小候鸟”们庆祝六一儿童节,举办了亲子趣味互动和才艺展演活动,50余名流动家庭的小朋友和家长参与。这是送给“小候鸟”们最好的礼物。
对此,西安心沁源心理中心主任郑敏表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需要家庭、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干预。例如,0到3岁是儿童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故此年龄段的父母应尽可能多陪在孩子身边。4到6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同伴交往等社会人际关系,此年龄段应多对儿童的人际交往度、行为和技巧及时提供帮助和辅导。
对于城市中的流动儿童而言,最重要的是家庭关爱不能缺位。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平时工作辛劳,容易发脾气甚至家暴,对孩子的身心构成伤害。家长应树立法律意识,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同时,流动人口家庭的家长应该借助政府和社会力量,学习如何跟孩子相处,如何帮助孩子们适应环境,在提高孩子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尽可能让孩子的精神生活富足起来。
记者 龚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