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8 点击次数:1405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到和母亲闹翻的经历:
“寒假回家,妈妈对我的控制达到一种无孔不入的地步,小到逼我早睡早起,跟她的作息完全一致,大到逼我接下来的大学两年接受她的规划、职业道路。
我表示反对,她就爆发,大骂,夹杂对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的描述和对我的拚命辱骂贬低。我跟她多次沟通,无效,只要一看到我闲着就开始逼我按她的要求做事。
每句话的逻辑就是“我为了你付出多少,你要如何如何”。已经崩溃,不想回家,不想见她,很后悔为什么要回来。现在第N次争吵后一个人在外面,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如何收场,以后要怎么做,心力交瘁,想死。”
明明是想让你活得更好,却让你感觉想死;
有时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有时却正相反;
离开他们你会很心疼,但走近了你更心痛;
父母就是这么一种神奇的生物。如果想在这场爱恨纠缠里学到什么,你只能试着跳出来看看。
年纪越大,人就会越像父母。
我奶奶有三姐妹,成年后就不住在一起,生活经历也不同,可六、七十岁聚在一起时,简直就像彼此的翻版。
我大姐到了快五十岁的时候,姐夫说看到她就如同见到岳母,外貌、脾气、说的话、喜欢吃的东西都一样,但是她二十岁的时候,没人认为她像老妈。
而我,抓狂的时候和老爸一模一样。这本来是我最恨他的地方。
青春期无数次和他争执、暴怒、甚至痛哭流涕;我曾经发誓,绝不要在我的孩子面前这样,我要做一个和他不一样的家长。
可是,终于有那么一天,我惊讶而悲哀地发现,我正在对孩子说着当初父亲对我说过的“毒话”。
我们身上的每个问题,如果成心要追溯的话,父母都难逃其咎。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会不会变得和他们一样?
想要搞明白,你可以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
1、你对父母的童年,有多少了解?
2、你是否知道他们恐惧和害怕的是什么?
就像我们和孩子的依恋模式受我们和父母的依恋影响一样,父母从他们的父母那里得到什么样的模式也很重要。
很多人不了解父母的童年是怎么渡过的,因为那一辈的父母多数不擅长表达感受,就像他们从来不说“我爱你”一样。
幸运的是,老爸写过一本“家族史”,其中谈到了他的童年,我得以看到一个我不了解的父亲。
父亲小时候并不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他性格开朗,喜欢帮助同学,总是集体里的灵魂人物,不是班长就是团支书;而且成绩优异,从来没考过第二名。
但是爷爷的突然去世对父亲的打击很大,他不知道该向谁表达心中的苦闷,只好封闭自己,从此落落寡欢。
每次学校放假回家,他总是放下书包、饿着肚子就开始帮家里干活。
可是这样一个懂事的儿子,从来都得不到母亲的赞扬和安慰。
奶奶年轻守寡、生活艰难,没有多余的力气考虑父亲的心情,反而总是怪他不能照顾好弟弟妹妹,这样的责怪一直伴随父亲直到奶奶去世。
对于这个常年在身边照顾、努力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长子,她总是各种挑剔和不满;
但她毫不吝啬地赞美不在身边的叔叔和姑姑,反反复复提起他们做过的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感动得不得了——尽管每次去探望他们,奶奶总是以提前跑回来告终。
了解父亲的成长历程,解开了我的很多疑惑。
第一,我的性格为什么会这样?
我一直很奇怪,自己的性格里为什么有那么截然不同的两面,能从一个封闭、自卑、羞涩的人,突变出一个开放、热情、自然的人格亚型?
原来,我那看来沉稳冷静的父亲,内心里本来就住着另外一个活泼热情的他。
如果没有那样的时代,没有那样的家庭,他会是今天这个样子吗?
父亲给了我不喜欢的东西,也给了我优秀的基础,我爱读书、喜欢思考、做事认真,这也是来自于父亲。
让哪一方面发扬光大,就是我自己的修行了。我很高兴,至少我活出了父亲被压抑的另一面。
第二,他为什么会这样对我?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不懂为什么他总是为一点小事苛责我,但现在我终于能理解,那是因为,父亲自己从来都没得到过鼓励和疼爱。
他怎么给你他没有的东西?
他有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母亲,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会挨骂;他从来没机会做一个孩子,藏在他心里的委屈和恐惧,谁知道去了哪?
我们渴望父母像成人一样包容你,可他们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坚强。看似强大、很难相处的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内心的小孩还没有长大。
就像我很容易被父亲激怒一样,他也很容易被我激怒;就像我渴望爱和认可一样,他也一样渴望爱和认可。
两个小孩相遇,谁能满足对方的需要,或者斩断这个轮回?
第三,他努力过吗?
有时候,我们对父母不满,不在于他们过去的疏忽甚至错误,而在于他们有没有努力过,现在想不想改变。
孩子想听父母一句抱歉,就像父母想听孩子说一句感激。这中间的鸿沟用什么可以填补?
奶奶对父亲的不公,父亲选择了默默忍受。放在纵向的时间轴里看,父亲对奶奶,比我对他做得要多得多;但奶奶对他,比他对我要过分得多。
这么看起来,父亲已经比奶奶进步太多了。也许,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这已是父亲所能给我最好的了?
3、在他们自身的理解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他们有更好的选择吗
有人说,那一代的父母除了在自己家庭中承受的一切之外,还要经历整个社会共同的贫苦、动荡甚至可怕的运动,可以说是集体创伤了。
他们没有机会像我们这样努力学习如何做一个好父母,就这样带着自己的创伤把我们养大;同时他们也没有祖辈幸运,父母可以对孩子为所欲为,一句“我是你爸(妈)”足够震慑一切。
前一段时间有个轰动的新闻,北大博士12年不回家过年。
他认为他的父母从小就控制他的生活,不让他做出任何自己想要的选择。
小的时候他不能反抗,他也按父母的意思做了一个学霸,但是长大以后他坚决选择了逃离,不来往。
这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这已经是现阶段他能保全自己的最优选择了。连著名的心理大师,都做不到在父亲临死前去看他最后一眼,何况普通人?
那些被深重伤害过的父母和子女,在没有能力面对一切的时候,保全自己,比为了表面和谐继续伤害要好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距离是很有必要的。
路易斯·海所说,好的父母可以给我们作榜样;可如果父母不够令人满意,我们认识到了,就不要重复它;如果再犯,就是自己的错。
因为他们已经将错误示范给你看了,也就等于教育了你。
我们也许改变不了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多了解他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不是完美的小孩,但你也不是完美的父母,所以让我们相互容忍,更顽强地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