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4/14 点击次数:911
敏感、内向、玻璃心-隐性自恋者的9个特征
对于隐性自恋来说,承认自己自恋是困难的。他们往往能够隐约察觉到自己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又特别虚弱,但也通常会压制对自己的自恋的认知,选择不去相信和面对。
但如果,你已经意识到,且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了的话, 我们想将以下几条建议分享给你:
1. 把注意力从自己身上挪开,培养对他人的关心和善意
Raposa, Laws和Ansell(2016)的研究发现,与没有做出利他举动的志愿者相比,那些被要求向他人释放善意、帮助他人的志愿者在事后表示心情变好了,且这种好心情会持续较长的时间。此外,针对那些处于高压状态的人的实验结果显示,为他人做事尤其有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
Roposa等人指出,主动帮助他人可以增强一个人的意义感和自我效能感,并促进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及时地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所以,经常感到焦虑和心情低落的隐性自恋者,如果学着把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分给他人一些,可能反而会变得比较轻松和快乐。
2. 将他人放到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练习说出自己的感受
隐秘自恋者难以与他人亲近,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时刻都想表现出一种“我比你厉害/我比你特别”的感觉。一旦在他人面前显露出自己的弱点或脆弱,他们就会有一种“这样我就输了”的感觉。
但事实上,不管是与朋友、伴侣还是家人的关系中,适当地暴露自己的脆弱,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都是建立真正的联结不可少的一部分。放下心中那种“别人都在等我犯错,等着嘲笑我”的预设,练习在下意识地想要率先发起攻击来“保护”自己时,先告诉对方你此时的感受。这样做并不代表你的虚弱,而是在向对方传达:我想努力和你好好相处。
3. 学习真正的、健康的自尊
自尊与自恋的区别在于,自尊是指在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的情况下,依然喜欢自己,接纳自己。而不是靠着没有依据的、空洞的“我很特别”、“我很厉害”来支撑自己。自尊和自信的来源不是优越感,也不是关于自身完美的幻觉,而是从内心肯定自我的价值。
当你真正能够面对并接受,你像每个人一样,有闪闪发光的优点,也有不那么讨喜的缺点,是这些特质共同组成了你。缺点没有让你显得更虚弱,也不会让你成为一个不再值得被爱的人。能这样想,或许才是真正的喜欢自己。
性自恋者最大的痛苦,在于他们身上那些显性自恋者所没有的脆弱、纠结和矛盾。
1. 自恋与低自尊,是他们身上分不开的两个面
在针对自恋和自尊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中,隐性自恋和自尊始终呈负相关关系。(Miller & Campbell, 2008; Pincus et al., 2009; Sedikides et al.,2004)。也就是说,隐性自恋与低自尊往往是共存的。
所以,脆弱的他们一面无法接纳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又隐秘地怀揣着“我其实很独特”的幻想。比如,他们可能一边为自己不讨人喜欢而diss自己,一边又抱着一种“是那些普通人都不能理解我”的自命不凡。但事实上,他们无法像显性自恋那样毫不心虚地自吹自擂,也是因为他们在内心没有那样的自信和勇气。
2. 他们在关系中让对方痛苦,也让自己痛苦
一方面,由于隐性自恋者并不像显性自恋者那样容易辨识,所以往往越是亲近的人,才越能感受到他们身上冷漠、自私、敏感和充满攻击性的一面。另一方面,隐性自恋者自身的敏感、脆弱,以及无法信任他人的特点,也会给他们自己带来痛苦。
相较之下,显性自恋则要“幸运”许多。纵使他们也会给身边的人带来痛苦,但他们自己却安然无事,因为他们在关系中总是安定地以自我为中心,既不敏感,也不多疑,更不会感受到对方的痛苦。
3. 他们饱受情绪问题的煎熬
前文提到,隐秘自恋者的神经质人格,使得他们的情绪经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情绪化,且容易感受到更多的“负面情绪”——焦虑、担忧、害怕、挫败……都是他们的日常体验。Miller等人(2011)的研究进一步指出,这些隐秘的自恋者真的更容易被诊断出焦虑症、抑郁症等和情绪有关的心理疾病
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表示,隐性自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Miller et al., 2010; Otway &Vignoles, 2006)。从研究结果上来看,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
隐性自恋的形成,被认为与父母的完美主义和不稳定的教养模式有关。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当达到标准时,父母会将他们“捧到天上去”——“我的儿子/女儿果然是最棒的”,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说一些夸张的话(e.g. “我们家XX,是他们全班最聪明的”)。
而当他们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就立刻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能够为之骄傲的地方。但同时,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缺点”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优点”有存在的价值。
前面提到,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对世界的不信任。当隐性自恋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他们不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在“保护”自己。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大都是错误的,但他们依然会如此往复。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过去熟悉的人际模式中——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就被质疑、被否定、被攻击的日常。
自恋型人格的研究者们表示,隐性自恋的形成可以追溯到童年(Miller et al., 2010; Otway &Vignoles, 2006)。从研究结果上来看,只有隐性自恋与童年虐待和负面教养模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相关关系。
隐性自恋的形成,被认为与父母的完美主义和不稳定的教养模式有关。一种常见的情况是,父母对他们有极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期待。当达到标准时,父母会将他们“捧到天上去”——“我的儿子/女儿果然是最棒的”,并喜欢在外人面前将孩子作为谈资,说一些夸张的话(e.g. “我们家XX,是他们全班最聪明的”)。
而当他们未能满足父母的要求时,就立刻会被贬低得一文不值——“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之下,隐性自恋者身上往往的确存在着一些比较出众的、能够为之骄傲的地方。但同时,他们并没有建立起健康的自尊感。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缺点”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只有“优点”有存在的价值。
前面提到,隐性自恋者的攻击性更多的源于对世界的不信任。当隐性自恋表现出攻击性的时候,他们不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是在“保护”自己。即使他们对他人的恶意揣测大都是错误的,但他们依然会如此往复。而这正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一直在避免回到过去熟悉的人际模式中——生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就被质疑、被否定、被攻击的日常。
疗愈与蜕变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在心沁源这个心灵疗愈的家园中, 我们将与您一起活出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