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沁源简介
新闻动态
学生心理
婚姻家庭
情感恋爱
情绪问题
职场问题
心理沙龙
心理知识
西安正规心理咨询机构:深度思考生命“死亡”的正面意义:心沁源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2022/1/18 点击次数:323
人的生命最终都是走向生命终点“死亡”,如果我们更早的思考与面对生命的“死亡”带给我们正面的意义,也许现在我们会生活的更好会更有意义。。。。。
暖言旁观者
心理学的存在主义传达出这样一种观点:在了解了人类的限制性后,更要去发掘生命中的可能性。
死亡,正是造成人类限制性的一大原因,同时也是促使人在有限生命中去探索可能性的源动力。它就像一个不知到底何时截止的ddl,给生命带来“第一生产力”。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六个主要命题入手,探讨死亡恐惧,并思考死与生的连结。
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反思与觉察,并意识到:想活出无悔的自我,就要承担起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的态度,做出无愧于心的选择。同时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此过程中获得进步,这样才能坚定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甚至通过与他人的连结来实现更宏大的目标。
而在此过程中,人必然会感到焦虑,它没有那么可怕。个体时常在焦虑中才会积极求变,并进一步思考自己生存的意义。最后,人终究要归于尘土,直面死亡,会让人愈发珍惜当下,并更好地活着。
自我觉察
非常令我胆寒的一类消息,便是同龄人的意外离世。有人因为突发病痛,有人因为天灾人祸。这会让我觉得,死亡离我没有想象中遥远。对死亡的天然恐惧,也会促使我去增加自我觉察,并思考生命的意义。
潜意识里“万一下一个是我”的想法,推着我放下潜意识里的防御和伪装,直面自己的内心,以避免抱憾终身。这篇文章,也是为了挑战自己通过写下对死亡的思考,以增加对它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觉察,并逐渐学习面对死亡。
我们生而为人,必定不完美。且人终将一死,可能在遥远的未来,也可能就近在眼前。在认识到以上的同时,更要去去接纳它,而非抱着全或无的心态自暴自弃。
人类有限的能力,乘以有限的时间,这便造成了我们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可当我们觉察并能够去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承认自己的脆弱时,反而会获得更多的动力与力量。
我曾非常不敢面对衰老和死亡,十分恐惧随着年龄增长,青春容颜将渐渐消逝。后来慢慢意识到,时间也可以是个好东西:它让人沉淀,让人成长,让人蜕变。在化恐惧为动力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至少已经在路上,逐渐让自己去面对自己,而非报以缄默或逃避。
自由和责任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部分来自于尚未活出自我,而是不情愿地活在他人期待中。上一点中讲到,人终将一死,这使我们渺小而可悲,但世界上仍有很多美好的事情。
意识到自己终将一死,会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追寻并珍惜美好。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陷入“不美好”的境地。如果有足够的意愿去追求美好,那么也会更加有动力带领自己走出正在经历的不美好。
每当听到有年轻又美好的生命陨落,不论与ta是否相识,我都会感到十分惊讶、痛心、惋惜、也伴有恐惧,久久不能平静。记得之前看《滚蛋吧,肿瘤君》电影时,看着乐观与癌症斗争女主角,我也哭到不能自已。
现在去探寻内心,发现我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出于对生活的遗憾和现状的不满:我还没有来得及去实现梦想啊,甚至,我还没有梦想啊。
现在回想起来,几个月前我时常觉得无助又无奈,其实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我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活”,也不敢去承担选择带来的责任。时常会觉得事已至此,“我没有办法”,“我不得不这样做”。但其实忽视了,忍受当下也是我做出的一种选择:我为了短期“避害”以及防止不确定事件,选择了顺应。
当时没有意识到的是:我完全可以有更多选择,包括从0开始,努力跳出恼人的局面。我们时常会觉得,过去经历的事情决定了你的现在,但从现在起,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才会真的塑造你的未来。
对自己负责任,意味着要去承担结果的不确定性。人的一生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死亡,但死亡发生的时间同样是不确定的。人的很多恐惧来源于不确定性,但如果不去开始一件事,它将永远是不确定状态。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选择,在时间的帮助下,将想象中的诸多不确定,一步步变成现实中的某种确定。
追求自我认同和与他人的关系
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Coco》(寻梦环游记)中,人们离世后只是去了另一个世界生活,而他被所有活着的人遗忘的时,才真正从世界上消失。这也反映了人们对死亡的一方面恐惧:怕失去与他人的连结。
作为社会动物,人渴望他人的认同与连接。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的前提,是自我认同。个体和他人的关系也是他和自己关系的反映:如果带着不认可自己的心态,将难以坦然地与他人交往,而可能带着“求认同”的目的去讨好别人或者拼命证明自己,甚至可能通过贬低他人以制造自己被认同的假象。
这点在亲密关系中也有所反映:有些人不会认可自己,带着“恋爱可以拯救我”的想法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这种期待首先是不现实的,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独自去完成,而且这种想法也会给伴侣造成很多的困扰和压力,并不利于亲密关系健康发展。
我一度非常不自信,基本全部依靠外界评价来获得自我评价。却会在很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的同时,又十分惧怕自我暴露会遭致批评而非认可。所以时常畏首畏尾,谨小慎微,渴望和人沟通但又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最近,我逐渐意识到,通过获得外界认可来获得自我认同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一旦哪次没能获得认可,那么对自己的信心又会崩塌。在逐渐获得自信后,感觉到自己更有力量及能力和别人建立起连结。关于自信,我以后会写一篇更为详细的文章。
意义的追寻
我时常想,生命这么短暂,如果碌碌无为抱憾而终,将是多么的可悲。这也加深了我对死亡的恐惧。我曾问过自己“如果这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五年,我会继续做现在所做的事情吗?”选取的时间限是五年而非一年或者一天,是为了避免抉择过于短视。
不要觉得这个问题“晦气”,总有一天,它将是真的,只不过在它到来的那一天,我们可能并不能发觉。这样的问题让我更容易想清楚什么事情是我真正想做的,并更加有勇气去发现和改变生活中的不满意状态。
胡适说在《人生有何意义》一书开篇篇说: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我们的内心都会渴望可以做出“Something bigger than me”。仅仅想象取得这样的成就便会令人激动,但其达成难度又时常让人感到无力。这时,明确自己生命中想要追寻的目标,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做到以上两点的人眼中可以装下更宏大的目标,并得以坚定地去面对错误和恐惧,而非通过自我防御换来虚伪的片刻安宁。
个体面对宏大的意义难免显得渺小,但是人可以借助上面一点中所说,通过与他人获得连结,共同去完成超越个体生死的目标。
焦虑是生存状态
有时候,生活中的焦虑看似和死亡无关,但究其深层原因,依然是对生的渴望,对死的躲避。比如焦虑可能的失败/关系恶化/工作瓶颈,说到底,都是对“无法获得更好的生存”,甚至“会不会一辈子就这样了”而产生的焦虑。
但焦虑也是人进步的动力。人们处在舒适区时,往往不会去积极求变,而更容易安于现状,较少地规划未来。可当人意识到某个问题不得不改变,并感到焦虑时,才会真的在“胁迫”下迈出那一步。
比如我前一段时间的莫名焦虑,让我认识到我不喜欢现在的状态,如果我继续忍下去,会愈加痛苦,我不想这样一辈子。想到这,我才敢于去追寻自己的爱好,在十分繁忙的工作间隙抽空去系统学习心理学。
所以说,发现问题所引发的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带来的恐惧可以促使你做出改变,让你获得更好的“生”的机会。而事后,你会发现,困难终究会度过,焦虑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不相信自己可以迈过这道坎,试想三年前经历的最大困扰,以及现在回头去看的心态,你可能会惊讶于自己的成长。
查觉察死亡和无存
即使对死亡保有深深的恐惧,也要去面对,不管是亲友的死亡,还是未来自己的死亡。
我们的内心可能会难以接受和面对亲友死亡的事实,并去幻想这不是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直接使用“死亡”一词,而非用委婉的别称,会让当事人更加真切意识到昔人已去的事实,而非用幻想欺骗自己。
中国家庭习惯对死亡往往避讳不谈,但是直面它,可能会让同样经历哀伤的人们得以抱团取暖,也会让人们对在世的亲友更加珍惜,同样会让人更加注重自己的身心健康,做好规划,并更勇敢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
看BBC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时,印象最深的画面是水面上漫天飞舞的蜉蝣,在仅有一天短暂生命中完成诞生、交配、生子、死亡。我不免去思考,它们生命的意义何在?即使如此渺小的生命,为了将“生”传递,甘愿在短暂的一生熙攘忙碌,也许这就是它们的意义所在吧。
这种力量看似弱小实则强大,它得以让整个物种生生不息。这一点让我震撼又感动。蜉蝣在面对近在眼前的死亡时,尚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人类有何理由不去珍惜生命呢?
以上几点顺序递进,又互相包含。皆由对死亡的恐惧驱动,如果善加利用,又可让人获得内心的宁静并追寻“活得更好”。
直视骄阳,向死而生!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旨在向广大读者普及心理学知识,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心沁源心理学拥有另一个知识的开启
心沁源心理学换个角度认识自己
心沁源心理学解读并消除困惑与烦恼
心沁源心理学学习成长与提升自己
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
动力无限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