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心沁源简介
新闻动态
学生心理
婚姻家庭
情感恋爱
情绪问题
职场问题
心理沙龙
婚姻家庭
西安家庭矛盾心理咨询专家:婚姻“功利化”的影响:心沁源家庭矛盾心理咨询
2022/5/9 点击次数:437
在现实婚姻家庭生活中,需要双发共同努力经营婚姻情感关系,需要双方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与义务。如果双方都在自己心理计较自己的得失与付出,用物质化的标准衡量情感关系,长期以往这样的感情关系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价值。。。。。!
来源: KY KnowYourself
在过去,一段关系走向长期稳定是很自然的;但现在,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预期似乎发生了改变。
现代人还渴望进入一段长久稳定的亲密关系(a sustainable intimate relationship)么?对于那些选择进入长期稳定亲密关系的人,他们通常期望从中获得什么?实际上又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吗?
我们发起了一项关于“现代人对长期亲密关系的期待”的调查,一起来看看大家的看法。
01.
那些想要一段长期稳定亲密关系的人,想获得什么?
*本次调查对于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定义为:双方能较为稳定的相处一年以上。主观上双方有更长久维系关系、继续共同生活的意愿;客观上这段关系有继续维系下去的可能性。
本次调查共收到4354份有效反馈。注:本次调查使用的随机样本来自KY粉丝群体,若以此数据推论其他群体的情况,可能出现偏差。
在所有被访当中,43.02%的被访正处在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其余56.98%的被访则未处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
在那些目前未处在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中的被访当中,有88.27%的被访表示,自己仍然渴望进入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
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还是愿意进入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而在这些被访中,70.34%的人表示,在进入关系之前,清楚自己想从关系中获得什么。
在深入访谈后,我们了解到,人们对于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期待,主要涉及以下4个方面:
1. 情感与情绪的需求
在那些清楚自己想从关系中获得什么的被访当中,高达94.82%的人表示,对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期待之一,是体验到“爱与被爱”。
一想到她就会笑,和她呆在一起就觉得开心,心里会被一个人塞的满满的。这是一个人生活永远无法体会到的幸福。
——翔三科科,男,23岁
另外,精神陪伴也是很多人对亲密关系的一项主要期待(93.46%)。
社会学家Ulrich Beck及Elisabeth Beck-Gernsheim(1995)指出,面对现代化社会的种种不确定性和人情淡漠,人们需要一些东西来让自己“在宇宙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维持个人身心的安顿”。
此时,亲密关系就成为了人的“重要内在支柱”。
另一半对我来说更多是精神上的支柱,如果有人陪在自己身边的话,就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怕,不论遭遇任何变故,都无法动摇生活的根基。
——小支,女,25岁
2. 生活陪伴的需求
有研究表明, “共同分享生活”,是年轻人进入婚姻的重要理由(Özyiğit, 2017)。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77.96%的被访对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的期待之一,是获得生活陪伴。
我一直有很多朋友,所以总感觉不恋爱不结婚也没关系。但当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就渐渐疏远了。我开始向往一段长久的关系,有人陪在身边吃饭、聊天,一起去看这世界上的种种风景,如同一个不会疏远和消失的朋友。
——Melody,女,31岁
3. 满足外界期待,解决身份危机
年少时,我们和父母、同学之间的社会关系较为紧密;在家庭、在学校中的位置,带给我们明确的社会身份。
而步入成年生活,我们虽变得更独立,但和家人、朋友之间的纽带也在逐步弱化甚至消失。我们开始失去原有的归属感,面临新的身份危机。
这种危机会促使我们走入亲密关系,来让自己重新获得结构性的稳定感。婚姻、同居或养育下一代,都会帮助我们在自己人生的时空中完成社会改变,实现“关于家庭的转型(family-related transitions)”,走向个体的成熟。(Mitchell, 2006)
4. 改善或保持社会经济地位
人们在选择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时,通常会考虑很多现实因素,包括教育背景,物质条件,家庭环境,个人能力、未来发展,等等。研究也指出,在主动规划婚姻的人群里,对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改善是尤其显著的考虑因素(Kefalas et al., 2011)。
另一方面,一些人也会通过婚姻关系达到之前无法触及的生活圈层,实现阶级跃迁。
我对婚姻一直非常理智,爱情可以冲动,婚姻需要权衡。我俩背景、能力都差不多,就像合伙人一样,在各自的事业上打拼,遇到问题都能互相帮忙。
婚姻应该是一件1+1大于2的事,谁也不拖累谁,互相成就。
——张x菲,女,36岁
以前我很讨厌相亲这种,把条件都放到台面上来聊的方式,但经历了一些事以后才明白,可能这才是明智的做法。在匹配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条件更好的,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提升和保障。
——青学,男,27岁
02.
真正步入亲密关系之后,
TA们的实际体验如何?
在那些进入亲密关系之前清楚自己想要获得什么的被访当中,60.57%的被访表示,自己原本的诉求有一部分在关系中得到了满足。
那么,进入亲密关系后,人们实际的体验是怎样的?对照前文人们对于关系的不同期待,我们进行了一些更深入的调查:
1. 情感与情绪的需求
那些将爱情作为精神寄托的人,对于爱情、对于亲密关系的憧憬和期望更高。正因为如此,爱情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轻易就幻灭”。(Beck & Beck-Gernsheim, 1995)
当主观的情感消退,关系也失去了着力点,摇摇欲坠。
他曾给过我很深的支撑感,但这种感觉也会毫无缘由的慢慢消失。婚后他表现的越来越不经意和冷淡,而我对他的那份笃定也慢慢变得迟疑。这种完全依托于情感的婚姻,真的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Jenna洁,女,41岁
2. 生活陪伴的需求
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一类人的满意度各不相同。有些人意外从陪伴中感到了满足和快乐,有些人却始终觉得“不够好”。
这和人们更注重体验当下,还是更在意幻想有关。
当我决定选择一个“合适的人”时,就已经没期望了。本以为日子会无聊又漫长,却意外感受到了平淡的快乐。下雨有伞,晚归有灯,比起曾经追求爱情,落的遍体鳞伤,这种踏实安稳的陪伴幸福多了。
——喵里喵,女,27岁
和她分手后是真的心累了,接受了家里给安排的对象。起初觉得也挺好,后来我发现只要遇到点矛盾我就很难忍,总归是缺少了爱情的信念感。
没能和自己最爱的那个人结婚可能是我一生的遗憾,但也就只能如此了。
——Don,男,37岁
若是以陪伴作为无法实现真爱的“次选项”,可能是一种“自我设障(self-handicapping)”,背后是对追求真爱失败的强烈恐惧和回避。
这样做的危险在于,短时间内,对方可以陪伴你,帮助你恢复自尊水平。但当你度过这段时期,你终究要面对自己内心真实的需要。
有些人会打破现有的承诺,或是在精神上无法对伴侣忠诚;有些人会背负着遗憾,难以投入当前的关系。
3. 满足外界期待,解决身份危机
单纯从外界要求选择婚姻或者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显然导致的关系满意度并不高。我们的被访者这样说:
34岁,在年龄危机、父母的催促还有朋友的劝说下结了婚。确实解决了一部分焦虑,但是当我真的结了以后,反而有种空落落的感觉。我完成了这件事,然后又怎么样呢?婚姻对我来说,除了社会要求,还有什么意义呢?
——粒粒,女,35岁
4. 改善或保持社会经济地位
想在婚姻中找到这一点的人,收获了相对可预测的满意度——没有那么快乐,但足够求仁得仁。
我一直知道自己要什么,理智的选择了和自己条件匹配的人,也成为了别人眼里是人生赢家。好像每一步都走的没错,却失去了一些真正对自己重要的东西。
但人生没有完美的,总有取舍,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这样选择。
——Frank Lee,男,34岁
我对他没有多么强烈的感情,甚至,还要忍受他应酬多、没时间陪我,以及可能变心的风险。我谨小慎微的生活着,换得了自己想要的,但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匿名
KY作者说:
这样看起来,向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或婚姻,寻求日常生活的陪伴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保持,似乎是能够预测“不会太失望”的选择。寻求爱情、精神寄托,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选项,而寻求满足社会期待,则可能预测关系中“不太高的满足感”。
*功能化的现代亲密关系让我们失去了什么?
现代的亲密关系中,充满了隐形的“矛盾”——个体追求自我取向的生活,而亲密关系却要人融入到两个人的共同体当中。
为了确保这段关系与自我认同的方向时刻一致,人们在进入关系之前做计划(Kefalas et al., 2011),也在进入关系之后不断反思追问:“这就是我想要的吗?”“这份关系令我感到满足了吗?”“有没有更好的选择?”(Beck & Beck-Gernsheim, 1995)
甚至,当我们把自己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想要获得什么,看得比“在一起”这件事本身更重要的时候,一旦在关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更容易选择离开。
而无论是对于自我需要不断地考量和追问,还是“不合适就分”的理性,看似让人们“更清楚自己要什么”,却也使得人们更关注恋爱与婚姻的功能,以更孤立、更僵化的方式看待亲密关系。
03.
当我们把亲密关系“功能化”之后,
我们失去了什么?
1. 失去了“爱完整对方”的能力
随着婚恋的选择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不愿意去修补一段感情,或在关系中持续磨合。爱情不再是“最大最好的麦穗”,选定了就不能回头,而是“下一个更乖”。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这种对于爱的对象(而非爱的能力)的关注,是一种异化的爱,因为它会诱使人们以浏览商品的方式“拣选”一个有“吸引力”的伴侣。
而评判一个人是否具有“吸引力”,无论是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也像是在挑选商品一样,受到内在需要和时代风尚的影响:对方作为“具有人性的商品”是我们“买得起/配得上”的;对方作为爱的对象是“功能齐备”的。
但是,当时过境迁,这一“具有人性的商品”逐渐“贬值”,或是我们发现了更具“吸引力”的人,我们可能就会感到眼前人“不值得”,从而将眼光投向某个新鲜的对象。
在这样“拣选-淘汰”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失去了“将对方看作完整的人去爱”的能力。
2. 失去了接受和创造独特关系的能力
在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声音在替我们给亲密关系“下定义”,告诉我们一段“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的:“爱你的人一定为你花钱”、“伴侣之间三观必须一致”、“好的爱情一定要有默契”……
当我们发现一段关系不符合这些“好的标准”的时候,就可能会用力做出改变,让关系符合标准,或是干脆放弃,去寻求“更好的关系”。
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做法,我们都失去了接纳关系现状、创造一段独特关系的能力。
一段真实的亲密关系,应当是私人性的。对于个人而言,真正好的关系并不是由某个“好的标准”所定义的,而是伴侣在长久的相处中打磨出来、体验到的。
那些能够长久、稳定地维系下去的亲密关系不会全然浪漫美好。它必然包含了责任、忍耐、妥协,和很多看起来“不正确”的、混乱的部分;而有时,正是这些看似没有那么积极的部分,让亲密关系中的每个人能够有机会“为彼此开拓出新的现实”,从而获得新的成长。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心沁源心理学拥有另一个知识的开启
心沁源心理学换个角度认识自己
心沁源心理学解读并消除困惑与烦恼
心沁源心理学学习成长与提升自己
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技术支持:
动力无限
返回顶部
网站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