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关注、认可、支持、接纳、涵容。这意味着身边要有一个足够好的人,陪伴个体一路成长。可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关注、关心、照顾和理解,就会失去对他人、对外界的兴致,转为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通过设置各种阻碍的方式避免被打扰。
想要改变害怕被打扰的心理,就要理解联结是一种丰富。
心理学:缺乏亲密感的人不喜欢被打扰,不顾一切地设置各种阻碍
作者:九霄云客
不喜欢被打扰的人不顾一切的设置各种阻碍,是为了逃避与他人的联系。
有一种人即便是在亲密关系中也不喜欢被打扰,为了逃避与恋人的情感接触,他们无意识中设置了许多的阻碍。在客体关系理论中,一个人受到另外一个人的干扰、影响称之为“被扰动”。受到扰动的个体将破坏对自我的专注力,进而产生一系列不安定的情绪反应。通俗的讲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喜欢被人闯入、入侵、扰动。这类人在感情中很容易陷入一种假性亲密,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建立“K”联结。所谓“K”联结,就是深层次地、不被觉察的微妙情感,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隐私。恋人之间缺乏隐私的了解,就会陷入假性亲密。
为什么不喜欢被打扰?
感觉被父母排除在关系之外(讨厌“K”联结)
在个体成长早期与父母住在一起,当他们看到父母十分亲密的行为时,内心体验为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父母之间的这种亲密行为,我们称之为“K”联结。个体潜意识对“K”联结产生反感,由此衍生出被抛弃的孤独感。等到个体长大后,潜移默化中回避着同他人的情感接触,将“联结”“联系”“结合”视为原始的痛苦。他们既不想成为父母那样,与其他人“结合”在一起;也不想看到其他人“结合”在一起。他们发展出一套防御体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身上,对自己表现出无比的兴趣和好奇。
不喜欢被打扰的人不顾一切的设置各种阻碍,是为了逃避与他人的联系。
有一种人即便是在亲密关系中也不喜欢被打扰,为了逃避与恋人的情感接触,他们无意识中设置了许多的阻碍。在客体关系理论中,一个人受到另外一个人的干扰、影响称之为“被扰动”。受到扰动的个体将破坏对自我的专注力,进而产生一系列不安定的情绪反应。通俗的讲就是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喜欢被人闯入、入侵、扰动。这类人在感情中很容易陷入一种假性亲密,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建立“K”联结。所谓“K”联结,就是深层次地、不被觉察的微妙情感,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隐私。恋人之间缺乏隐私的了解,就会陷入假性亲密。
为什么不喜欢被打扰?
感觉被父母排除在关系之外(讨厌“K”联结)
在个体成长早期与父母住在一起,当他们看到父母十分亲密的行为时,内心体验为自己被排除在关系之外。父母之间的这种亲密行为,我们称之为“K”联结。个体潜意识对“K”联结产生反感,由此衍生出被抛弃的孤独感。等到个体长大后,潜移默化中回避着同他人的情感接触,将“联结”“联系”“结合”视为原始的痛苦。他们既不想成为父母那样,与其他人“结合”在一起;也不想看到其他人“结合”在一起。他们发展出一套防御体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身上,对自己表现出无比的兴趣和好奇。
对亲密感的需求未被满足过
起初,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关注、认可、支持、接纳、涵容。这意味着身边要有一个足够好的人,陪伴个体一路成长。可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关注、关心、照顾和理解,就会失去对他人、对外界的兴致,转为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通过设置各种阻碍的方式避免被打扰。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会被人关心和看到,为了避免引发令人失望的情绪,才将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设置了许多阻碍,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
常见的阻碍
手机静音
害怕被打扰的人手机常年静音,既没办法第一时间看到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接到电话。这类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比如看到一条信息之后,他们可能需要几十分钟的思考、消化、接受的时间,然后再花几十分钟思考怎么回复。由此来看,手机静音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内他们需要做很多思想工作,推动着自己回复信息或者回拨电话。对他们来说,毫无征兆的接到电话或者收到信息,无异于“被扰动”。因为丝毫的意外都会搅动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这是他们极力维护的。
房门紧闭
害怕被打扰的人几乎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住处,甚至为了防止被熟人知道住处而时常更改住处。他们房门紧闭,哪怕你上门敲门他们也不会开门。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对他们来说,相当于一场“入侵”的过程,就好像是父母之间的亲密行为一样。他们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被人“入侵”,因此不会第一时间给你开门。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缓冲”,被迫让内心接纳突如其来的敲门。他们不是不喜欢你,只是没办法完全信任你,也不会完全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到你身上,哪怕换一个人也是如此。
起初,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关心、关注、认可、支持、接纳、涵容。这意味着身边要有一个足够好的人,陪伴个体一路成长。可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得到关注、关心、照顾和理解,就会失去对他人、对外界的兴致,转为探索自我的内心世界。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通过设置各种阻碍的方式避免被打扰。这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会被人关心和看到,为了避免引发令人失望的情绪,才将自己封闭起来。久而久之,他们为了保护自己而设置了许多阻碍,就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
常见的阻碍
手机静音
害怕被打扰的人手机常年静音,既没办法第一时间看到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接到电话。这类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比如看到一条信息之后,他们可能需要几十分钟的思考、消化、接受的时间,然后再花几十分钟思考怎么回复。由此来看,手机静音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缓冲期”,在这个缓冲期内他们需要做很多思想工作,推动着自己回复信息或者回拨电话。对他们来说,毫无征兆的接到电话或者收到信息,无异于“被扰动”。因为丝毫的意外都会搅动内心的安宁和平静,这是他们极力维护的。
房门紧闭
害怕被打扰的人几乎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住处,甚至为了防止被熟人知道住处而时常更改住处。他们房门紧闭,哪怕你上门敲门他们也不会开门。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对他们来说,相当于一场“入侵”的过程,就好像是父母之间的亲密行为一样。他们不喜欢自己的生活被人“入侵”,因此不会第一时间给你开门。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缓冲”,被迫让内心接纳突如其来的敲门。他们不是不喜欢你,只是没办法完全信任你,也不会完全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到你身上,哪怕换一个人也是如此。
迟到、拖拉
迟到和拖拉是常见的自我设阻行为,是为了逃避令人不悦的情感接触。两个人约定时间见面,一方总是习惯性迟到,这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点不在外界。不夸张的说他们唯一的兴趣点就是他们自己,在他们内心体验为“我不在乎你,所以没那么大的好奇心准时来看你”。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是有明显的拖延症,做任何事情都是慢吞吞的。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认为,他们这是在不顾一切的制造一种“停滞”的状态,以此来表达对父母亲密行为的反感。不太了解的人觉得他们情绪稳定,在身边久了就会觉得有些缺乏生机与活力。
获得成长与改变
理解联结是一种丰富
想要改变害怕被打扰的心理,就要理解联结是一种丰富。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的一些亲密行为产生了爱的结晶,因此你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由此变得更加丰富。父母的“联结”“结合”“关联”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他们并没有把你排除在关系之外。从客体关系层面来理解:他们首先是夫妻,其次才是你的父母。要看到父母身上不同的角色,才能够理解父母之间的亲密行为。正如你同其他人建立联系,也是对彼此的一种丰富。这意味着你可以更好的看到你自己,而不只是死气沉沉的样子。
允许情感的自然流动
允许情感自然的流动起来,就能克服“停滞的”“死气沉沉”的样子。不喜欢被打扰的人就好像是将自己钉在“棺材”里面一样,只有让自己的情感自然的流动起来,才能够迸发出生命原本的活力,才能够更加快乐的做你自己。感受情感的自然流动,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去追寻你所热爱的事情、追寻你所爱的人。允许他人的情感流向自己,不排斥他人的情感,学会用更加成熟的方式保护自己,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别人靠近。对生活、对关系更加主动一些,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自信、独立,你也会逐渐看到真实的自己在生根发芽。
迟到和拖拉是常见的自我设阻行为,是为了逃避令人不悦的情感接触。两个人约定时间见面,一方总是习惯性迟到,这是因为他们的兴趣点不在外界。不夸张的说他们唯一的兴趣点就是他们自己,在他们内心体验为“我不在乎你,所以没那么大的好奇心准时来看你”。对他们自己而言也是有明显的拖延症,做任何事情都是慢吞吞的。在客体关系理论中认为,他们这是在不顾一切的制造一种“停滞”的状态,以此来表达对父母亲密行为的反感。不太了解的人觉得他们情绪稳定,在身边久了就会觉得有些缺乏生机与活力。
获得成长与改变
理解联结是一种丰富
想要改变害怕被打扰的心理,就要理解联结是一种丰富。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的一些亲密行为产生了爱的结晶,因此你来到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由此变得更加丰富。父母的“联结”“结合”“关联”让这个世界更加丰富,他们并没有把你排除在关系之外。从客体关系层面来理解:他们首先是夫妻,其次才是你的父母。要看到父母身上不同的角色,才能够理解父母之间的亲密行为。正如你同其他人建立联系,也是对彼此的一种丰富。这意味着你可以更好的看到你自己,而不只是死气沉沉的样子。
允许情感的自然流动
允许情感自然的流动起来,就能克服“停滞的”“死气沉沉”的样子。不喜欢被打扰的人就好像是将自己钉在“棺材”里面一样,只有让自己的情感自然的流动起来,才能够迸发出生命原本的活力,才能够更加快乐的做你自己。感受情感的自然流动,对世界保持好奇心,去追寻你所热爱的事情、追寻你所爱的人。允许他人的情感流向自己,不排斥他人的情感,学会用更加成熟的方式保护自己,而不是一开始就拒绝别人靠近。对生活、对关系更加主动一些,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自信、独立,你也会逐渐看到真实的自己在生根发芽。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心沁源心理学拥有另一个知识的开启
心沁源心理学换个角度认识自己
心沁源心理学解读并消除困惑与烦恼
心沁源心理学学习成长与提升自己
心沁源心理学换个角度认识自己
心沁源心理学解读并消除困惑与烦恼
心沁源心理学学习成长与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