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郑 敏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钟财芬
平时不敢尽情打扮,到陌生城市游玩却秒变时尚弄潮儿;路上看见熟人就想绕道走,与陌生网友交流时却化身社交达人;朋友圈总是“三天可见”“一条横线”,在匿名的社交平台却每天打卡展示多彩生活……如果有上述表现,觉得越陌生越自在、脱离熟悉环境就开始“撒欢”,那你可能患有“熟人羞耻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郑敏介绍,“熟人羞耻症”是形象化说法,并非真实病症。它指的是人们羞于在熟人面前展示真实自我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表现为与熟人相处时较为谨慎拘谨,不好意思或不敢尽情展示自己活跃的一面,去到都是陌生人的环境反而更放得开。“有‘熟人羞耻症’的人可能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到新环境则仿佛变了个人,焕然一新。”郑敏说。
郑敏认为,出现“熟人羞耻症”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是习惯收敛。如果从小成长在较为刻板严肃的家庭环境里,父母习惯打压式教育,要求孩子谦虚,不鼓励其表现自我,孩子长大后也会趋于收敛,表现得规规矩矩。但压抑的自我终需释放,于是,到了远离父母、远离熟人的陌生环境,他们就会想要拿回主导权,给自己“松绑”。
二是惧怕审视。熟人都是相对了解自己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明白自己有“几斤几两”,过得好不好、有什么优缺点,都瞒不过他们。这使得在熟人面前表现自我成了一件有压力的事情。人们不愿被议论、不想成为熟人圈子里茶余饭后的话题,便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到了陌生环境,彼此都是“过客”,也就不用担心过度展露自我会“授人以柄”了。
三是保护自我。过多暴露自我往往被认为是一件危险的事,熟人连成的“社会关系网”紧密互联,某件事被其中一个人知道了,可能很快就会传遍所有人。出于这种顾虑,人们便会自觉缩进“保护壳”,把真实的自我“锁”起来,难以对熟人敞露心扉。
“如果只是不想被关注、被议论,选择在熟人面前隐藏自我、戴起‘面具’,并不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什么影响。”但郑敏提醒,长期对外维持这种状态,会让熟人无法真正了解自己,给他人造成错误认知,影响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共处过程中,“真我”的需求与“假我”不一致,别人作出的错误判断,可能导致自己被误解,不得不独吞委屈。此外,在熟人和陌生人面前反差太大,总是频繁切换不同状态,容易产生自我混乱;若与熟人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陌生人,自己长时间处于伪装状态,或会觉得心累、变得焦虑。
郑敏表示,“熟人羞耻症”只是性格特点之一,无需过度在意,但如果“症状”相对严重,觉得自我被压抑而心理不平衡,可以试着逐步调整。先尝试在小而安全的范围里释放自我,再一点点向外探索,打破自己的“外壳”。举例来说,如果之前不习惯在熟人面前穿得潮流时尚,可以先在一两个熟人面前这么穿,再尝试慢慢扩至更大的社交圈。“无论在熟人或陌生人面前,都无需为展示自我而羞耻,时刻保持自信更有益身心健康。”郑敏最后说。▲
责编:潘子虎
主编: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