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1 点击次数:734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体验过,可自由哭泣。对方不斥责,不焦虑,不攻击,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拥抱着你,就做一个陪伴者,听你哭。抱慰另一个人的痛,在中国家庭,常是一个奢望;孩子哭,更像是一种罪过。
01
许多中国家庭,哭是一种罪过
我所熟悉的中国家庭故事里,哭,像是一种罪过。家长对孩子,孩子对家长,夫妻间,都有一种逻辑——你哭,就等于我做得不够好。所以,我们都要求对方不 哭。如对方哭,健康一些的人会焦虑地自责,不健康的人会暴怒。我们不试着去抱慰对方,而是希望对方停下来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给一个解释。
特别是孩子的哭,本来孩子的心是 纯净的,哭的原因 容易找到,也 容易安抚,但太多中国父母对孩子哭泣的态度,达到了变态的地步。
听到 夸张的故事,是一个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倒,掰开牙,塞一把盐到孩子嘴里;再关上孩子嘴巴,逼问,你还哭不哭。如孩子摇头示意不敢,才将孩子放开。这是对孩子何等残酷的虐待!
这样做的逻辑都是,我们不去理解对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对方到底发生了什么,而只寻求表面上的没事。
02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成人对感受的态度
一位妈妈告诉我说,她的孩子有一次对她说,我想哭,但怕爷爷奶奶说我。妈妈说,你哭吧,我挡住他们。果真,孩子一哭,两位老人过来着急地问,发生什么了,你妈打你了吗?简单解释后,她请两位老人出去,把门关上,让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会儿后,孩子停下来说,好多了。他没做解释,她也没要解释。很美的故 事。
对哭泣的态度,也是中国父母乃至所有中国成年人对待感受的态度。哭,像是罪过;谈感受,像是羞耻。
原因是:你哭泣时,勾起了我内在哭泣着的小孩;你谈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开心却不被看见甚至被羞辱的羞耻感。
一位网友分享了一个更美的故事:"童年时在爷爷家里哭是我的家常便饭,受委屈就直冲到爷爷家里撒泼,在水泥地上打滚,跳脚,叫嚷,爷爷为此铺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适的环境哭。而他坐在门外不声不响,毫不干涉,有爷爷这个出口,我现在终还保持着内心的一份善良与和平。"
03
中国式矛盾: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
矛盾的是,中国父母与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们又喜欢"逗"孩子。
三位网友讲了三个残酷的故事:
故事一:昨天在电梯里看见,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喊妈妈帮忙把牛奶盒子打开,央求了好久,妈妈接过来打开自己喝了,孩子哇地就哭了。妈妈跟旁边的人哈哈大笑,觉得是在逗孩子好玩。为什么成人总是喜欢辜负孩子对我们毫不设防的信任?
故事二:"逗"小孩,有个极端的真实案例,有个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开玩笑,说你爸妈不要你了,再也不回来了,那孩子一听就哭了,说 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哄说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着跑了,后来天天跑到码头等船,一开始大家不在意,但后来发现小孩精神不正常了。
故事三:小时候读 幼儿园 之前,妈妈上班就把我锁家里,我每天坐在阳台上,以前的阳台是栏杆式的,我就坐在栏杆边上,腿伸出去,手扶着栏杆,唉唉地哭着要妈妈。这件事一直被爸妈拿来当笑话讲,学我的口气说"妈妈不要我"。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个中国孩子成长中都经历过,这让我禁不住想: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看,也算中国特色吗?特别是,这种事 容易发生在父母与孩子间,多少人有这样的经历?你觉得 受伤和 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当笑话讲。
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广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灵仍然敞开而单纯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样绝望、粗糙而鄙俗。
既不让孩子哭,又喜欢"逗"孩子,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看,该是何等奇异的中国特色啊!在这种特色构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实无比诡异的氛围笼罩下,我们这个社会实在没有资格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文:武志红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疗愈与蜕变
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在心沁源这个心灵疗愈的家园中
我们将一起陪着你
活出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有心理方面的困惑,
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网站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