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发布日期:(2018/6/24) 点击次数:650 |
|
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 | 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专家
据环球网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今年初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相关规定将自19日起生效,WHO将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台媒6月18日报道称,WHO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将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列为精神疾病。
精神与行为障碍章节 也是精神疾病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ICD ICD是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医疗信息语言,它代表着人类对疾病的认识,全球有70%的医疗记录采用了ICD编码 从2000年起,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开始筹备ICD-11的修订工作,并计划于2018年6月最终版本将正式上线。 ICD-11是经过世界许多国家旷日持久的广泛磋商,由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科专家共同搭建起来的一种医疗结构模型。正式推出以后,未来10-20年,将会对全球医疗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那么怎么定义游戏依赖症呢 如果符合下面的条件,那么就可以认定患有游戏依赖症—— 一、沉溺于游戏,本人无法控制游戏时间; 二、其他兴趣以及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 三、即使出现负面后果,仍然不肯停止和放弃游戏。 四、以上状态持续至少12个月时间。
这意味着,今年6月即将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正式版中,游戏依赖症很有可能会与酒精、毒品并列列入物质使用和成瘾行为障碍。既然是一种病,那么针对这种疾病的任何治疗方式就有了生存的基础。
这意味着 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明显的病状 可以给玩游戏上瘾的玩家打上“有病”的标签 当然 别紧张 这不是说玩个游戏就是神经病了 科学研究表明 玩游戏对于调整个人状态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合理的范围内 控制游戏的时长、频率、状态等 对我们的大脑很有益处
将一项行为归类于精神健康疾病,这是要看情况而定的。 饿了就吃饭,这很正常,但是不管饿不饿都在疯狂吃饭这肯定是有问题了。 同样道理,玩游戏可以缓解压力。但是就像 ICD-11 描述的,玩游戏优先于其他日常活动,那肯定就要出问题了。 不过下一个问题来了,任何事情做的过了,都是精神类疾病,为什么偏偏针对游戏? 因为 ICD-11 反映了游戏的普遍程度和游戏成瘾的普遍性。 玩游戏可以帮助你也可以毁了你 这取决于你的自控 不要让游戏取代了你的正常生活 玩游戏还是被玩 是要好好想想
相关链接>>>
我国2008年已将游戏成瘾
纳入精神疾病范畴
2008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出台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国家。
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科主任陶然介绍说,我国从1994年开始重视成瘾医学的研究和预防。除了网络成瘾,赌博成瘾、工作成瘾、购物成瘾、饮食成瘾、性成瘾、烟酒成瘾等都是成瘾疾病。其中,网络成瘾的患者数量最多。北京公安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6%的人都是网络成瘾患者。
这部由军区总医院牵头制定的《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在全国各大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
部分国家此前已承认游戏成瘾是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许多国家都有治疗游戏成瘾的戒瘾机构。 目前,网络成瘾像一场流行病一样,袭击这个中国;尤其是青少年,已经成为这个疾病的“发病”重灾区。以下是来自网络成瘾的相关实验和美国青少年大脑权威专家给家长的建议。
01 “远离媒体24小时”的实验
2010年春,马里兰大学的200名学生参与了一项“远离媒体24小时”的实验。实验的要求是这样的:
在24小时内,禁止:上网、看报纸和杂志、看电视、使用手机和ipod、听音乐、看电影、上社交媒体、玩电子游戏等。完成实验后要写下自己的感受。
如果不小心破了戒,不要放弃,继续完成24小时的任务;如果没能撑到终点,请如实告诉你坚持了多久,什么导致了任务的失败,这项实验对你意味着什么。
孩子们是这样描述自己感受的:
许多学生用描述药物成瘾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上网成瘾,戒网一会儿就像酒鬼手里的酒瓶被抢走一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各大网络媒体一边大声疾呼“救救孩子们”,一边却在实验报道旁提供很多链接或交互按钮,让你“关注”、“转发”、“上传照片和视频”,难怪孩子们一天不接触这些社交媒体就会抓狂。
这些在数码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脑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02 “网络成瘾对大脑的影响
智能手机已经深深地潜入到我们的意识之中,三分之二的手机使用者报告说曾经出现过感觉手机振动的幻觉,研究者称为“幽灵振动综合症”。
青少年觉得自己必须通过数码设备或网络和外界保持联系的这种需要,既体现在行为上,也反应在生物化学层面。
每当电话铃声、提示音或音乐响起的时候,孩子们的头脑就会感到兴奋;他们查看新消息或新帖子时就好像打开礼物一样,多巴胺在大脑内释放,让人感到愉悦。
大量证据表明,网络成瘾和药物成瘾非常相似,吸毒会改变大脑左右半球的连接特征,其他使用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的重要脑区之间的连接特征也会改变,网络成瘾也具有类似的神经活动特征。
不同的是,网络成瘾和药物无关,是纯粹的心理过程。这是一个“心理胜于物质”的典型案例。
03 适度游戏健脑,网络成瘾伤身
在各种数码和网络活动中,电子游戏最让年轻人痴迷,也是花费最多时间的活动之一。
早在1958年,第一款具有真实互动功能的电子游戏“双人网球”在长岛的国家实验室无意中诞生,游戏者使用装有按钮和旋钮的控制器调整发球和击球的角度。
在那么早的年代里,等着玩这款游戏的人就已经排起了长队!
2012年,科学家在中国对7名电子游戏成瘾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并将他们的脑扫描与未成瘾者比较,结果发现,成瘾者在风险偏好上的得分更高;他们的大脑额叶和其它脑区连接得不够好,但是和涉及尼古丁成瘾的脑区却紧密连接。
一般来说,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会在21岁之前玩大约10000小时的电子游戏。10000小时的投入,无论在什么领域,都可以让你成为专家了,至少足以帮你拿到一个学士学位!却被用在了游戏上。
那么,适度玩游戏对头脑有好处吗?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简言之,和任何形式的学习一样,适度游戏对头脑有益,适度游戏和游戏成瘾还是有区别的。
与阅读和其它形式的“平衡的”脑刺激相似,磨炼电子游戏技能有一些好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显示,玩电子游戏和一些脑区的面积增大有关,特别是内嗅皮层、海马、枕叶和顶叶的增大。上述区域对工作记忆和视觉空间技能非常重要。
许多教育者已经开始使用模拟技术来教授各种技能,飞行学校让学员在模拟飞行器上练习飞行,护校用计算机模拟病人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并让学员练习如何处置。
这些消息对于教育者来说是好事。
但是,如果沉迷于游戏并且上了瘾,对其它事不闻不问,他们的头脑将遭受短期和长期的负面影响。
研究者发现,那些每周6天、每天10小时玩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他们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运动控制、情绪控制、目标设定以及冲动、不当行为抑制的灰质区域全都发生了变化。
04 怎么判断网络成瘾
怎么判断网络成瘾呢?以下就是相关的行为和心理指标:
1、用大多数业余时间上网和玩游戏。 2、上课睡觉。 3、不交作业。 4、成绩下滑。 5、隐瞒有关上网或玩游戏的事实。 6、脱离其他社会群体(如俱乐部和运动队)。 7、不上网或玩游戏就会变得焦躁。 8、患上腕管综合症(关节和手腕疼痛,因为过度使用键盘,手部反复运动引发) 9、失眠 10、废寝忘食 11、为了上网或玩游戏而不注意个人卫生。 12、头部、背部和颈部疼痛。 13、眼睛干涩、视觉模糊。
05 青少年真的擅长一心多用吗?
成瘾并非痴迷网络的唯一危害。每天玩一小时或更长时间电子游戏的青少年,他们表现出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比一般青少年更多。
大多数青少年认为自己精于一心多用,比如他们听着音乐写作业,并坚持说这样能让他们更高效。
为什么会这样呢?调查发现,在阅读报告时看电视,让学生感到更满足。也就是说,一心多用是为了更多的愉悦感,而并不是学习变得更高效。
实际上,学生的记忆在测试时如果受到干扰,他们的表现就会下降。一心多用不仅会干扰学习过程,而且会促进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样的应激激素的分泌。
这些激素如果长期处于高水平的话,可能会让人变得更加冲动或富有攻击性,丧失短期记忆,甚至患上心血管病。
也就是说,一心多用会不断消磨我们,让我们思维混乱,感到疲劳。
帮助青少年避免一心多用的最佳方法就是让他们列出各项活动的优先级,组织好时间。
你要鼓励孩子列清单,也许他对此十分抵触,但你要把话说清楚,在他们完成某些任务前不许看电视、玩电脑、吃点心,那么你的赢面会大一些。
当然,一些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戴耳机听音乐的确容易放松,更容易集中注意力,但你必须通过观察来判断,他们学习的效率是否真的有所提高。
06 最后写给家长的话
互联网的确可以开阔年轻人的眼界,让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接触大量的新鲜事物,就这一点来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父辈幸福多了,但这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已经没法回到那个没有数码科技的时代,但我们至少可以每天从中抽离几小时,哪怕几分钟也好。
限制上网并不容易,但父母至少可以让孩子把电脑搬到能够经常实时监控的共享空间,用一些软件屏蔽一些不良网站,但是和孩子沟通的主要责任必须由你自己承担。
当他们做作业时,或是已经过了上床时间,你要熟悉他们在网上干什么,知道什么网站对他们诱惑最大。
最后,请不要以官兵捉强盗的心态来应对孩子们的上网行为,孩子们需要家长们的帮助,唯有这样,他们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拥有健康的社交生活,而不是沉溺于虚拟的数码世界。
|
|
上一篇:性格内向的优势特点应用好了容易成功 | 下一篇:人只有经历痛苦才能大悟| 西安心沁源心理禅修 |
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范围: 青少年心理 家庭教育课程 婚恋心理 职场心理 企业EAP心理服务 私人心理保健 心理测试 心理知识 等心理咨询。
咨询热线:029-87889380 18691886773 13772131982 郑老师 地址:西安南稍门十字东北角泛美大厦B座2405室 管理登录
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版权所有西安心沁源心理咨询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740号-2 本站由动力无限 提供技术支持 网站地图XML